" />
发布日期:2018-03-19 信息来源:中国税务报 | |
今年两会,全国人大代表、浙江元立金属制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新华带来了一份“关于做好营改增后续工作的建议”,建议缩短建筑房地产企业的营改增“过渡期”,采取有效措施压缩不开发票企业的生存空间。 “元立集团的主要供应商是建筑和房地产企业。”叶新华告诉记者,营改增之前,这两个行业不太规范,不开票、低成本钢材的市场占比非常大。 “这些钢材企业因为不开发票,成本极低,对我们这种正规企业产生很大的冲击。最重要的是,这些企业扰乱了钢铁市场的秩序。另一方面,缺少发票的监管,房地产企业就会选择这些品质无法保证的小作坊钢铁,进而影响房屋的质量。”叶新华说。 从201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起,叶新华开始建议全面推开营改增。2016年,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后,不开发票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。“他们只有两个选择,要么合规开票,要么被市场淘汰。整个行业的市场秩序和税收秩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”他说。 但是,由于房地产开发周期长,有的楼盘分期开发、分批销售,整个项目的持续时间会很长。因此,营改增给房地产企业设置了“过渡期”,实行新办企业用新办法,老企业用老办法的过渡办法。 “这就导致了一些房地产企业仍在延续缴纳营业税,从而给一些不开发票、逃税的企业提供了继续生存的空间,也让营改增的效果打了折扣。”叶新华说。 叶新华认为,营改增全面推开已经快两年,很多企业已经适应了新税制,有必要考虑缩短并明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过渡期限。他建议有关部门能够采取措施,进一步压缩不开发票企业的生存空间。一方面,进一步加强纳税光荣、开票经营光荣的舆论宣传,引导消费者养成向经营者索要发票的好习惯;另一方面,加强对企业的税收监管,引导他们照章纳税、合法经营。(《中国税务报》2018年3月20日 07两会报道版 本报记者 李钰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