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 />
发布日期:2017-04-21 信息来源 : 浙江在线
营改增铺开后,给浙江企业带来多少优惠?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、实现“最多跑一次”, 浙江国地税“放管服”改革有哪些重点举措?2017年,浙江企业还会收到哪些减税红包?2017年税收宣传月期间,今日(4月21日)上午,浙江省国税局刘炳荣总经济师、浙江省地税局徐敏俊副局长做客浙江在线,对于这些热点给予了详细的解答。
营改增交出亮眼成绩单确保行业税负只减不增
作为深化财税改革的“重头戏”,营改增从去年5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推开,已经快要1年了。那么浙江营改增的情况如何?企业是否享受到了实惠?
省国税局刘炳荣总经济师介绍自全面推开营改增以来,“减下来的是真金白银,增上来的是纳税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”。截至今年一季度,浙江省纳税人因营改增改革减税367亿元,其中因税制转换净减税224亿元,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加进项抵扣143亿元。分行业来看,“3+7”行业实现净减税148亿元,新增四大行业实现净减税76.02亿元。其中,建筑业、房地产业、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分别减税11.16亿元、6.88亿元、12.22亿元和45.76亿元,税负分别下降5.32%、5.45%、6.67%和26.75%。
据了解,下一步浙江国税将继续深入推进营改增试点,在全省范围开展营改增政策大辅导,围绕“六个一”工程,即开展一次问卷大调查、编写一套辅导教材、制作一本政策汇编电子书、拍摄一组辅导视频、打造一支培训师团队和创作一则宣传动漫,引导纳税人更好地提升对税制的适应程度,确保行业税负只减不增,确保营改增试点持续平稳运行,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。
减税降负给企业插上腾飞的“翅膀”
浙江市场经济发达、投资环境好,一直是小微企业、科技型企业创业和成长的热土。浙江国地税在充分宣传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,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,让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,能够自动享受税费优惠,确保“应减尽减、应享尽享、一个不漏”。
浙江省地税局徐敏俊副局长在访谈中称,2016年2月1日起,浙江省对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10万元的缴纳义务人免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;2016年4月1日起减按现行费率的70%征收。2016年11月,浙江省地税局进一步“升级”降成本政策,全面暂停征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。2017年起,预计每年为企业减负130亿元以上。
徐敏俊副局长还特别指出,对于科技型企业,从2015年起,浙江省地税局就根据规定进一步加大了税收优惠力度,扩大享受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研发费用范围,如外聘人员劳务费、专家咨询费等都可以加计扣除,同时创意设计活动发生的研发费用也准予加计扣除。徐敏俊副局长以杭州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,该公司率先在国内推出全系列数字视频光端机产品,并于2011年作为国内第一家专业视频监控企业成功上市。据统计,该企业近5年来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2%以上投入研发,而这5年里研发费在企业所得税前的加计扣除金额也达到了7100万元,按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的优惠税率15%来计算,企业这五年享受到的减免税款超过了1000万元,极大地缓解了该企业的资金压力。
跑网路不跑马路 90%涉税事项实现“最多跑一次”
3月1日起,浙江的纳税人会发现只需要在手机支付宝首页点击“城市服务——浙江地税”,通过人脸识别认证后,就可以方便地完成个人所得税查询、灵活人员社保费缴纳、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税申报等涉税业务办理。这是浙江省税务部门在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上的一大成果。纳税人办税不再受时间、空间限制,享受到高效便捷的24小时服务,使个人办税从“用户注册——申报缴纳——证明开具”的全过程“一次不用跑”。
访谈中,徐敏俊副局长表示通过运用“互联网+”思维,全面改造实名认证、纳税申报、税费缴纳、个税查询、证明打印等业务流程,打造智能办税线上业务闭环,目前,全省地税系统90%的办税事项已经实现“最多跑一次”,63%的办税事项已经实现网上办理“零上门”,纳税人可以切实感受到“足不出户、随手即得” 的办税体验。接下来,浙江地税还将进一步推进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力争在今年6月底前实现95%以上事项“最多跑一次”,80%以上事项“零上门”的目标。
浙江省国税局刘炳荣总经济师着重介绍了浙江省国税局2016年新推出的“互联网+便捷退税”系统,系统以“互联网+”的理念优化出口退税办理流程,实现出口退税从申报、证明办理、审核审批、退库等业务的全程无纸化、网络化办理,切实方便出口企业办理出口退税,提高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税审核审批的效率。使用该系统,企业在任意一台电脑上插入税控盘,通过身份验证登陆系统后即可办理出口退税业务。同时可实现海关报关单信息的自动导入,通过“快捷扫描”和“智能配单”功能还可自动快速生成出口退税申报明细表、出口退税进货明细表等申报数据,以前一天的工作量现在1小时内就能完成。而对于税务机关在审核审批、疑点核查等过程中要求提交的备案单证和档案资料,企业可直接通过系统给税务机关传输电子影像档案,省去往返税务机关送交纸质资料的时间。9月底前,该系统将在全省所有出口企业推广,到时,全省的出口企业都能够享受到“互联网+便捷退税”的便利。
做好“加减乘除” 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
针对对今年税务部门在“放管服”改革方面有哪些实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,刘炳荣表示做好“加减乘除”四法,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
一是做好简政放权的“减法”。全面清理涉税行政审批项目,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,仅保留7项行政许可。生产企业的出口退税审核权限全部下放至县局,目前96.3%的退税业务在本地即可办理。严格规范行政许可办理,从许可事项办理依据、申请材料、许可流程等20个方面全面规范。以当场办结为原则,确需要调查核实、不能当场作出决定的,一律在承诺期限、限定期限内作出。2016年,全省国税系统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实现“零超时”,办理承诺实现率100%,纳税人资料报送减少33%,办税环节压缩50%以上。
二是做好后续管理的“加法”。通过优化申报备案、加强综合协同管税、完善纳税信用等方式,实现全方位事中事后监管。如优化升级网上申报系统,针对受惠面广的中小企业,实现小微企业身份自动判别、优惠税额自动计算,解决了小微企业纳税人“不愿算”“不会算”的难题。又如实行税收“黑名单”制度,强化失信惩戒,对失信纳税人在土地出让、出入境和信贷等18个方面进行联合惩戒。
三是做好纳税服务的“乘法”。国地税共建联合办税服务厅,实行“前台一家受理、后台分别处理、限时办结反馈”的服务模式,让纳税人“进一家门、办两家事”。目前,全省国地税共建办税服务厅80个,共驻政务中心111个,在269个办税服务厅互设窗口。联合打造12366语音热线平台,实现国地税业务“一键联通、统一接听”。7大类28项203个涉税事项实现“省内通办”。有效推进“互联网+”服务,纳税申报、抄报税、认证、涉税事项预审批、车辆购置税申报、退税、发票查询和代开,以及办税预约等均已纳入网上办理范围,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大部分涉税业务。
四是做好涉税风险的“除法”。与企业签订税收遵从合作协议,税企携手共同防控风险。目前,省国税局已与阿里巴巴、海康威视等11户企业集团涉及63户成员企业签订了遵从协议,各市局分别与15个企业集团涉及256户成员企业签订协议。发挥监督检查的抓手作用,连续开展5次大规模“放管服”专项检查,督促各级国税机关改革措施落地。还制定规范进户执法实施办法,明确同一年度内对同一纳税人不得重复进户,部门联合进户执法,做到统一进户、分头实施、信息共享。
支持一带一路三点税收风险要注意
随着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深入实施,“走出去”企业越来越多。企业“走出去”的形式有所不同,有的做绿地投资,有的是海外并购,还有的在境外承包工程项目,或者在海外构建融资平台,组织架构上有的采用总分模式,有的采用母子模式等等。在访谈中,浙江省地税局徐敏俊副局长提醒企业,不同的类型在税务方面考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,有三点要特别注意。
一是要弄清楚东道国的税收政策和征管情况。2016年底,税务总局共发布了19份国别指南,其中10份是针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,得到了“走出去”纳税人的普遍欢迎,也为开展境外税收政策咨询服务工作提供有效抓手。2017年,又有17份国别指南即将发布,其中13份针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。
二是要弄明白我们国内涉及境外投资经营的税收规定。比如,“走出去”企业的境外所得申报,关联交易申报,境外投资情况报告等。
三是要看我国与对方签订的税收协定。截至2017年3月,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中,我国已与54个国家签署税收协定。总之,一定要做好税收规划、控制税收风险,我们建议浙江企业在“走出去”的过程中,对税务风险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,建制度、设机构、配人才,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、打造现代化的跨国企业。
发挥税收调节作用服务“拆、治、归”
除了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浙江地税还探索形成了一条以税务力量助力“三改一拆”的新思路。
徐敏俊副局长举例说温州市地税局在2016年10月主动联合国税部门,开展“促转型 助发展 集中整治税收违法行为”专项行动,通过联合建立风险库、联合确定执法标准、联合开展分级管理、联合开展出租房税收管理等四项“联合”剑指“四无”生产经营单位的税收违法行为。
同时,在保障“五水共治”上,浙江地税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,对污水、垃圾、污泥收集和处理企业等进行税费减免。还对未达到节能减排目标的高耗能、高耗水和高污染的企业,明确一律不得享受税收优惠,以此倒逼淘汰落后产业产能,促进企业转型升级,有效压缩岸上污染源头。另一方面,浙江地税根据新资源税法规,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、改变对砂石等资源类产品原先按开采量计征的办法,改为按销售价格计征。从明年1月1号开始,环境保护税将实施,浙江地税会进一步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,保障“五水共治”。(《浙江在线》2017年4月21日)